大國小鮮

盤點名字帶「龍」的十種美食

大國小鮮

盤點名字帶「龍」的十種美食

龍是神話傳說中的祥瑞動物,大家只聞其名,未見真身。而在中國豐富多完的飲食文化中,人們也喜歡為討個好意頭,在菜品名字裡加上「龍」字,為此對製作而食材別出心裁,有滋有味之餘,也寄託了期望生意與隆、生活蒸蒸日上的寓意。

 

 

山東非遺手工花饃主要以麵粉和食用色素捏製

匠心傳承「龍鬚糖」與「龍鬚酥」

龍鬚麵,是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麵點之一,由山東抻麵演變而來,細如髮絲,下滾水 如銀龍如海,故而得名。不過,現在坊間售賣的一些龍鬚麵,未必是真正的龍鬚麵,而是掛麵的一種。商家在包裝寫上「龍鬚麵」,只為顯示比較幼的掛麵。

另外,同样因形似「龍鬚糖」而得名的,還有龍鬚酥,也叫龍鬚糖, 以麥芽糖 、 熟粉、芝麻花生碎和椰絲等為原料。正宗的龍鬚酥是安徽省安慶市特產,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配茶點心。

 

 

出自宮廷「蟠龍菜」

家常不尋常「盤龍茄子」

 

蟠龍菜,又叫盤龍菜、卷切,俗稱「刴菜」,是湖北省鐘祥市的特色佳餚,也是湖北十大經典名菜之一,其製作技藝還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作為一道過去的宫廷菜肴,用的食材卻十分普通,而這背後還流傳一段歷史故事。

相傳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,其堂弟 — 湖廣安陸州 (即現時湖北鐘祥) 興王朱厚熜繼位,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。為盡快抵達京城,不驚動旁人,他只能喬裝成囚犯坐囚車趕路。

從小錦衣玉食的朱厚熜吃不了真囚飯,又不能在路上被看穿身份,於是命廚師在出發前,發明一道「吃肉不見肉」的菜。廚師就用豬肉和魚肉刴成肉泥,加入澱粉、雞蛋清、蔥姜末、食鹽等拌勻,再用番薯皮包裹起來蒸熟。其外形如番薯,內餡實為肉餚,口感細膩嫩滑。

這道菜也隨著朱厚熜當上皇帝,成為明代宮廷御菜。後來逐漸演變為不用番薯皮包裹,而是用熟雞蛋皮裹起來,做成卷筒形,蒸熟並切成蛋卷薄片,再盤旋著碼放入碟。

蟠龍菜造型美觀,口感細緻嫩滑,其實主要食材不過是用肉、魚肉、雞蛋等,以「吃肉不見肉」為最大特色

另一道名稱相似的「盤龍茄子」則更考驗廚師刀工精妙。由茄子、肉末等食材製成,可蒸可炸,關鍵要將茄子切成薄片而不能斷,再擺盤如臥龍形狀

生意興「龍」抄手

 

 

龍抄手是四川知名小吃,皮薄餡嫩,爽滑鮮香,從外觀上看似乎和龍無關,其實是起源於 1940年代成都一家名叫「龍抄手」的店。該店名聲大品後,店名也就流傳為這種小吃的名字。

至於為甚麼叫這個名字,網絡上廣泛流傳的說法是,這家店的創辦人張武光,當年 跟他的好友在一間茶社「濃花茶園」裡,討論開抄手店的事,在改店名時就借用了「濃花茶園」的「濃」字,以其諧音字「龍」為名 (四川方言中「 濃 」與「龍」同音 ),同時又有「龍騰虎躍」、「生意興隆」的寓意。

「肉龍」不是霸王龍

肉龍是北京、天津一帶常見的麵食,也叫懶龍。據說是因為最初有人嫌做肉包麻煩,就直接把整塊麵團揪開,把肉餡平鋪在上面,捲起來蒸熟,省下不少工夫。因為形狀像龍,美其名曰「肉龍」。在立春過後的下一個節氣「驚蟄」這天,吃了懶龍就當過完年了,要解除「春懶」,正式為新一年的奮鬥開始奔波。